2018年信托公司年报分析之信托业务的经营与管理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色“用益研究”一键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本页面内容到朋友圈
一、 信托资产情况
(一)信托资产规模普遍下行 头部信托维持稳健发展
2018 年是信托行业的转变之年,监管部门针对信托行业乱象出台了多项政策
, 强监管、严监管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在监管“去杠杆、去通道、减嵌套”政策导向下,各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普遍下滑。截至2018年底,信托资产规模为22.72万亿元,同比下降13.50%。因2018年初以来的去通道、去杠杆政策导致通道类业务大规模压缩,2018年全年信托资产减少规模达到3.55万亿元。而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后两个季度行业信托资产规模回落逐渐企稳。总体上,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实现降中趋稳。
多数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下滑,但头部信托公司保持稳健发展。2018年,受去通道和降杠杆等政策的影响,有54家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出现下滑,增速在-10%以内的公司有18家,增速在-10%至-20%之间的公司有14家,增速在-20%至-50%之间的公司有20家,增速在-50%至-100%的公司有两家。2018年,仅有14家公司资产规模有所增加,且大多数增长幅度较小,增速在0%至20%的公司有5家,增速在20%至50%的有4家,增速在50%至100%的公司仅有1家。
排名前十的信托公司中,虽受托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均有所下滑,但并未出现新面孔。华润信托、中信信托、华能信托和兴业信托等四家信托的受托管理信托资产余额的减少规模均超过2000亿元,其中华润信托的信托资产规模减少3920.20亿元,居首位。在2018年信托资产规模逆势增长的16家信托公司中,光大信托2018年以1021.70亿元的增长量居首位,而湖南信托2018年同样增长417.37亿元,增速达到54.43%,位居第一位。
从信托资产的行业集中度来看,2018年的行业集中度较2017年下降了0.86个百分点。在行业转型期间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的变化更加具有不确定性。转型是艰难的、痛苦的,但同样为体量较小的信托公司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二)业务结构更加均衡合理 集合类信托资金占比上升
2018年末,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22.72万亿元,其中单一资金信托规模9.82万亿,较2017年末同比下滑18.03%,规模占比为43.24%,较上年末下降2.36个百分点;集合资金信托规模9.14万亿,较上年末同比减少8.20%,规模占比为40.23%,较上年末提高了2.35个百分点;管理财产类信托规模为3.76万亿元,较上年末同比减少13.50%,占比16.53%,较上年末提高了0.01个百分点。
从上图来看,2018信托资产规模余额首次出现下滑,三类信托的资产规模同样出现下滑,但从占比来看,2018年集合资金信托延续上涨态势,其中集合资金信托占比首次超过40%。而由单一大资金客户和银行理财资金驱动的单一资金信托余额占比下降显著,这意味着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信托公司转型效果显现。在2018年的去通道之下,银行理财资金流向信托的渠道断绝,是单一类资金信托占比大幅下行的重要因素。
(1)集合类资金信托占比平稳上升
集合类信托产品的规模和占比被认为是衡量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从集合类信托规模来看,中信信托位居第一位,规模超过6000亿元;五矿信托和光大信托集合类信托规模升入前十,长安信托和上海信托暂时落出前十。从规模占比来看,集合类占比最高和最低的分别为杭州信托(93.25%)和华宸信托(5.94%)。在排名前十的信托公司中,除建信信托和华润信托集合类占比较2017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公司集合类占比较2017年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其中,交银信托和五矿信托集合类信托占比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仅4家信托公司集合类信托占比在10%以下,集合类占比在10%-30%之间的17家;30%-50%之间的26家,占比在50%以上的21家,整个信托行业的主动管理能力明显改善。
(2)单一类资金信托占比压缩
单一类信托规模与信托公司自身的业务规模有很大关系,单一类信托规模占比则可以很好地反映信托公司的业务方向。单一类信托是2018年受压缩通道业务影响较大,多数信托公司在单一类信托规模上是下滑的,仅有10家信托公司的单一类信托规模实现增长。从单一资金信托类规模来看,中信信托、建信信托、渤海信托、兴业信托和华润信托分列前五位,2018年前十的信托公司中并未未出现新面孔,单一类信托规模压缩是波及全行业的。其中,居首位的中信信托单一类信托规模为6869.21亿元,较上年减少1190.99亿元,同比减少14.78%;单一类信托规模减少最多的是交银信托,较2017年减少2593.05亿元,降幅达到40.85%;单一类信托降幅最大的公司是华宸信托,降幅达到44.63%。从规模占比来看,最值得注意的是中泰信托,单一类占比较2017年上升了32.99个百分点;湖南信托和交银信托的单一类占比下滑超过20个百分点;另外,单一类占比下降的的有42家,上升的26家。
(3)财产权类信托
财产管理类信托是符合信托本源的业务领域,也是监管层所鼓励的信托类型,但相对来说财产管理类信托的规模和占比都较低。表1-4列示了财产管理类信托规模和占比排名前10的信托公司。截至2018年末,财产管理类信托规模最高的为建信信托和华能信托,分别达到5585.73亿元和4615.26亿元;财产管理类信托占比最高的为英大信托,占比为79.38%,规模为2531.89亿元。随着财产权信托是一种非资金形态的信托,为信托本源业务之一,目前开展较多的是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出现较快的有家族信托等,未来发展可期。
2018年,单一信托占比平稳下降,体现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的集合信托占比平稳上升。这“一升一降”显示了信托业的发展质量正在提升,以集合信托为重点的主动管理类业务正成为信托业转型升级的“突围”利器。
(三)信托资产管理方式:主动管理能力增强
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余额比重上升,信托公司正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升级。2018年68家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规模为7.45万亿元,较2017年减少0.37万亿元,同比减少4.72%,占信托资产规模比例为33.14%,而2017年这一占比为29.88%;被动管理规模为15.03万亿元,较2017年减少了3.32万亿元,同比减少18.08%,占信托资产规模比例为66.86%。信托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产品的运作及管理能力、对客户的服务能力,监管转向以服务为导向,长期而言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据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从2018年末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余额规模来看,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中信信托、中融信托、华润信托、中航信托和平安信托,其中前三家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资产余额均超过4000亿元;而从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余额占比来看,山东信托、杭州信托、民生信托、长城信托和百瑞信托则居前五位,其中山东信托和杭州信托的主动管理余额占比均超过95%。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余额占比较高的信托公司多为实力处于中下游的信托公司,背景实力雄厚的大型信托公司的业务分布更为广泛,产品在管理方式中的分布也更为均衡;而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信托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往往集中于其中一类业务发展,力求做精然后做大。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占比超过50%的公司14家,较上年增加2家;另外,主动管理型信托资产占比最低的五家公司分别是国民信托、北方信托、英大信托、国元信托和新时代信托,主动管理占比均低于10%。
(四)从资金投向来看: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 信托资金多流向房地产
(1) 信托资金投资领域分布
信托资金在金融领域的配置比例有所减少,在投向实体经济的配置比例有所上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从五大投向的余额占比来看,工商企业信托、房地产信托和基础产业信托占比增加。据年报数据统计显示, 2018年全行业信托资产投向规模最大的是工商企业领域,规模达5.90万亿元,占总规模的25.96%,占比较2017年上升0.28个百分点;投向金融机构和其他领域的资产规模则跃居第二、三位,而投向证券市场的信托规模大幅下降1.07万亿元,占比则降至末位,这与2017年证券市场持续降温的行情相关。另外,房地产信托比重显著上升,在所有投向中排名第五,为12.16%。在整体信托规模收缩基础上,资金流向实体领域的占比稳中有升。
五大投向领域中,证券市场和金融机构投向的信托资金规模降幅最大。据年报数据统计显示, 2018年信托资产投向规模下降最多的是证券市场领域和金融机构领域,分别减少10729.70亿元和10767.01亿元,降幅分别为30.39%和19.79%。投向证券市场的信托资产规模与同期的证券市场的行情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015年的股市大涨促使当年的投向证券市场的信托资产占比达到顶峰,其后的证券市场的趋冷亦使得该类信托的占比逐年下滑;而在2018年去通道的政策引导下,对于金融同业的信托资金流入大幅减少,是导致投向金融机构的信托资产余额下滑的重要原因。
房地产信托资产余额增长一枝独秀。据年报数据统计,2018年房地产类信托资产规模逆势增长3609.95亿元,同比增长15.03%;占比12.16%,较2017年上升了3.02个百分点。尽管房地产业务历来受监管层关注,但房地产行业仍然是信托公司的主要投资领域之一。房企整体利润率较高,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是为数不多能够承担信托较高融资成本的行业。但自2018下半年起,信托公司对房企融资的门槛逐渐提升,风控措施趋严,信托资金进一步向龙头公司以及优质项目集中。
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资产占比有所上升,但资产规模有所下滑。据年报数据统计,2018年基础产业类信托资产规模余额31643.73亿元,较上年减少4207.99亿元,同比减少11.74%;占比13.93%,较2017年上升了0.28个百分点。2018年中央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收紧,对基础产业领域的信托产品的影响较大,而下半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提出了“补短板”的政策倾斜,政信类业务开始出现火热的行情。
投向工商企业的信托资金占比有所上升。据年报数据统计,2018年工商企业类信托资产规模余额58991.94亿元,较上年减少8467.70亿元,同比减少12.55%;占比25.96%,较2017年上升了0.28个百分点。工商企业类信托一直是信托资金投向中的第一大配置领域,2018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上升,企业经营多有危机,违约风险逐渐暴露,工商企业领域的信托资产余额出现下行的情况,但在信托行业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下,工商企业投向的信托产品仍将是未来的主流。
(五)按信托功能分类:事务管理类占比过半 融资类规模占比上升
2018年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过半,投资类占比小幅下滑。受监管“去杠杆、去通道、减嵌套”的政策导向,对于监管套利、隐匿风险的通道业务严厉打击,该类信托多为事务管理类信托。据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末,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融资类信托资产余额为5.74万亿,较2017年末减少了3731.93亿元,同比下降6.10%,规模占比为25.63%,较上年末上升2.01个百分点;投资类信托资产余额为5.67万亿,较上年末同比下降19.75%,规模占比为25.31%,较上年末下降1.98个百分点;事务管理类信托资产余额为10.99万亿元,较上年末大减17184.72亿元,同比下滑13.53%,占比49.05%,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从2012-2018年各功能类型的信托资产余额占比变化趋势来看,融资类信托资产余额占比触底反弹,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过半,投资类信托占比下滑。2017年信托业通道业务的暴涨使得事务管理类信托的规模占比飙升,2018年对于压缩通道业务的监管压力主要集中于事务管理类信托,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逐渐推进,预计未来事务管理类信托的规模将被压缩。投资类信托规模及占比的下滑可能的因素源自于2018年证券市场的不景气。截至2018年末,对于“影子银行”等金融乱象已实现有效的监管,监管层对于融资类信托等“影子银行”业务对于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予以肯定,融资类信托的规模以及占比或将出现趋稳的迹象。
(六)新增信托资产规模大幅下滑 集合类和主动管理型信托占比提升
(1)新增信托资产规模缩水
据年报数据显示,全行业68家信托公司2018年新增信托资产规模80543.98亿元,较2017年新增规模151798.11亿元,同比减少46.94%,远高于同期信托资产余额13.50%的降幅。可见,2018年是信托业重要的转折点,新增实收信托资产规模的增长趋势戛然而止,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统一监管为信托业的发展带来了合规与转型的要求。从图1-2可以看出,2012年至2017年新增信托资产规模呈逐年上涨态势,但这一趋势在2018年逆转。受监管和严控风险影响,信托公司展业受限颇多,一方面对于存量资产的项目的清理是资管新规的合规要求,另一方面对新增资产风险的严格控制成为2018年信托业发展的主基调。
据年报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信托资产新增存量比大幅下行,新增信托资产规模增速远低于信托资产规模余额增速。2018年全行业信托资产新增存量比平均值为38.45%,较2017年的60.85%减少了22.40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信托公司展业相对困难,而同期产品到期清算规模大幅增加。监管趋严下,新增信托资产大幅下滑,而对于存量资产的清理同样是监管的要求,可能是新增存量比下滑的主因。但随着信托公司在业务转型上的努力,新增信托资产的增速可能会出现反弹,届时新增存量比也会有反弹的可能;另外,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将近,信托业面临着大量的产品清算的可能情形,也会进一步助推新增存量比的回升。
2018年新增实收信托规模超过4000亿元的公司仅1家(建信信托),3000-4000亿元的3家,1000-3000亿元25家,1000亿元以下39家;从机构来看,2018年不再有新增实收信托规模的超过10000亿元的公司,第一梯队建信信托、中信信托、光大信托、华能信托四家公司在与第二梯队渤海信托、民生信托等公司之间的新增业务差距较上年有所收窄。全行业68家信托公司中,新增存量比超过行业均值(38.45%)的公司共有29家,较2017年减少2家。多数信托公司的新增业务的开展较2017年相对困难。其中,仅有民生信托的新增存量比大于100%,表明其在2018年期间清算规模大于当年年初存量信托资产规模,表明该公司管理的信托项目平均期限均在1年以内,平均期限较短。
(2)新增信托资产中集合类信托占比提升
2018年末,68家信托公司新增信托资产规模达8.05万亿,其中单一资金信托规模2.42万亿,较2017年末同比减少58.68%,规模占比为30.03%,较上年末下降8.54个百分点;集合资金信托规模3.55万亿,较上年末同比减少39.42%,规模占比为44.10%,较上年末提高了5.47个百分点;管理财产类信托规模为2.08万亿元,较上年末同比减少39.28%,占比25.87%,较上年末提高了3.06个百分点。从图1-7所示看来,2018年新增信托资产规模大幅减少46.94%,三类信托的新增规模同样大幅下滑。但从占比来看,集合类资金信托的占比在2017年首次超过单一类资金信托,2018年集合类占比继续大幅上升,集合类信托资金来源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从具体机构来看,2018年新增实收集合类信托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共有8家,较2017年减少11家,可见,信托公司在2018年中展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其中,超过2000亿元的5家,光大信托以2464.72亿元位居首位。与2017年相比,仅有10家信托公司实现新增实收集合类信托规模的增长,其中光大信托和民生信托分别以891.57和726.46亿元的增长额最为突出。从新增实收集合类信托规模最大的十家信托公司的排名变化情况来看,光大信托、民生信托、四川信托、百瑞信托等四家公司实现排名的突飞猛进;原2017年前十的信托公司中,有5家落到前十开外。2018年监管趋严,银行理财等通道业务资金受到监管压缩,面向个人投资者为主的集合类信托资金来源的重要性增强,信托公司在集合类信托产品面临的竞争较为激烈,信托公司业务规模变化很大。
(3)新增信托资产的主动管理型占比上
从新增信托资产中主动管理型规模及占比的变化来看,信托公司的业务转型升级卓有成效。2018年,新增信托资产中主动管理规模为8.08万亿元,较2017年减少6918.48亿元,同比减少17.65%,占新增信托资产规模比例为39.96%,较2017年增加14个百分点;新增信托资产中被动管理规模为48483.2亿元,较2017年减少了63259.01亿元,同比减少56.61%,占新增信托资产规模比例为60.04%,而2017年这个比例是74.03%。从上图来看,新增信托资产中主动管理型占比自2012年开始逐年下降,在2016年主动管理型占比出现大幅下降,2017年进一步下行,其可能原因在于监管层对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等行业的通道业务的监管收紧,通道资金大规模流向信托行业,导致被动管理型占比大幅上升。2018年以来的去通道对通道业务的治理是卓有成效,信托公司在新增业务中转型极为明显。主动管理能力成为信托公司未来开展业务的重要支撑。
从具体机构来看,2018年新增信托规模中主动管理型规模排名的前十的信托公司变化不太剧烈,其中以民生信托的2501.39亿元列首位,其主动管理占比也达到了97.61%。光大信托、百瑞信托和西部信托三家信托公司的排名上升很快,其他七家信托公司的排名变化不大。从头部信托公司的展业情况看来,主动管理能力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是一个需要时间进行培养的能力,并不能一蹴而就。头部信托公司在主动管理业务方面转型的优势相对较大。
二、信托资产的经营情况
(一)多数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收入承压 占比有所上升
随着2018年信托资产规模的下滑,全行业整体信托业务收入在严监管环境下出现负增长。据年报数据统计,2018年68家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收入为777.05亿元,同比下滑3.78%,信托业务收入的降幅远低于2018年信托资产余额的降幅。且信托业务收入在营业总收入的占比自2015年逐年上升,2018年信托资产余额的下滑对信托业务收入的影响较小。一方面是信托公司在清理通道业务,该类业务信托公司得到的收益仅仅是微薄的通道费用,大量清理的该类产品对信托业务收入影响有限;另一方面,新增信托资产中主动管理型和集合类信托的资产规模占比上升,信托公司依托专业能力和服务获得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相对更高,进一步冲抵了信托资产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
据年报数据统计,2018年中信信托以54.50亿元的信托业务收入位居首位,其中信托业务收入增长的公司32家,信托业务收入下滑的36家。信托收入排名前十的信托公司中,安信信托、重庆信托、上海信托掉出前十,安信信托信托业务收入减少37.47亿元,降幅达到70.56%,在随着监管趋严,在行业整体资管规模缩水、去通道明显的背景下,过度依赖通道业务的信托公司业绩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在信托业转型时期,新的收入来源形成与传统盈利模式趋弱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期,部分转型不够及时的信托公司,其经营数据与业绩也因此受到影响。在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体量较大的头部信托公司往往涉及的业务范围较广,转型的选择较多;而中小型的信托公司转型选择面较窄,最终导致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加剧。
(二)信托报酬率持续下行
自进入2018年以来,去通道和降杠杆成为监管层的重点关注领域,房地产、基础产业等传统业务领域被压缩。实际运作中,主动管理型信托取得的报酬一般较高,被动管理型的信托报酬率偏低。在存量信托资产余额中被动管理型信托比重偏高的情形下,信托报酬率提升的可能有限。但从监管和信托公司的业务转型情况来看,主动管理型信托占比已经出现上升的迹象,预计信托报酬率走势在未来可能出现逆转。
根据年报披露的数据,2018年有54家信托公司公布了信托报酬率,平均信托报酬率为0.52%,较2017年的0.62%下滑了0.1个百分点,总体维持下降走势。据2018年年报数据统计,54家信托公司中,信托报酬率高于行业平均值的信托公司共有15家,较2017年减少1家,占比仅为为27.78%。其中,东莞信托和杭州信托公司信托报酬率依旧保持在第一位和第二位,分别是2.33%和1.71%,较2017年分别减少1.3和1.02个百分点。随着行业整体的信托报酬率下行,信托报酬率最高者和最低者之间的差距收窄。
三、信托资产的管理
(一)清算产品收益率下行 信托行业理财能力减弱
据2018年信托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信托公司已清算信托项目平均收益率为5.26%,较2017年减少1.18个百分点,其中单一类项目收益最高,达5.86%,较2017年减少0.53个百分点;集合类项目平均收益为4.76%,较2017年下降2.69个百分点;财产管理类项目平均收益为6.77%,较2017年下降2.49个百分点。从近几年已清算项目的平均收益率来看,自2015开始平均收益逐年下滑,信托资产对委托人的回报率在不断下滑。一方面是信托公司在理财能力上出现逐年削弱的情况,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强及证券市场的不景气为投资人的收益获取带来了挑战。
从机构来看,2018年已清算信托项目收益超过均值(5.26%)的有45家,其中平均收益超过8%的公司有1家,平均收益7%-8%之间的8家,平均收益6%-7%之间的18家,平均收益5%-6%之间的20家,平均收益5%以下21家。其中浙金信托的产品清算收益率最为抢眼,达到8.82%,另外,陕西国投和华鑫信托两家公司的平均产品清算收益率为负,从清算的产品来看,证券投资类产品的收益较大的影响类该两家信托公司的产品清算收益率。
从集合类信托清算收益排名来看,信托公司的排名变化比较剧烈。在监管趋严和宏观经济走势愈加复杂的2018年,信托公司为投资者获取相对稳健的收益的能力正在经受市场的考验。在排名前十的信托公司中,山西信托、中融信托、北京信托和吉林信托等三家信托公司的产品清算收益较2017年有较大的增加,其中山西信托和吉林信托两家的集合类清算产品收益率均增加3个百分点以上,这两家信托公司的2018年的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均在1000亿元以下,属于中小型的信托公司,但在清算产品收益率上有相对优势。从排名变化来看,吉林信托、山西信托和中融信托的排名上升极快,尤其是吉林信托,从2017年第64位飙升至2018年的第7位。
自2015年以来在央行“双降”大背景下,受融资方、市场量化宽松、利率持续走低预期以及债券发行条件放宽等因素影响,社会融资成本普遍下降;至2018年融资环境的收紧,社融成本出现普遍的上行。2018年到期清算的产品中多为前几年的信托产品到期,对信托公司的清算产品收益率产生影响。而在大资管行业的统一监管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加入和监管的不断清华,信托业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托公司想保持优势地位则必须要不断提高理财能力。
(二)信托项目净利润下滑 信托资产利润率持续走低
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全行业68家信托公司实现信托项目净利润9299.69亿元,同比减少26.47%。在信托资产规模下滑的背景下,且信托项目净利润的下滑幅度远高于信托资产余额的降幅。相较于2017年的大幅增长,2018年信托项目净利润再次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分析信托项目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监管趋严导致信托资产余额大幅减少,信托项目净利润下滑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2018年实体经济以及证券市场的不景气,基础产业等高收益的传统领域业务受到压制,证券投资类产品的收益惨淡,对信托项目的净利润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从机构来看,2015年68家信托公司信托项目净利润多数为负增长,平均信托项目净利润为136.76亿元。其中建信信托以623.04亿元高居榜首,中信信托紧随其后,实现信托项目净利润597.67亿元。68家信托公司中,信托项目净利润超过100亿元的有38家,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有27家,4家信托公司信托项目净利润为负值,其中,华鑫信托、云南信托和陕西国投的信托项目净亏损额超过100亿元,外贸信托的信托项目亏损为80.69亿元,列倒数第四位,陕西国投以亏损231.09亿元居末位。另外,排名前十的信托公司信托项目净利润总和为4063.82亿元,占全行业43.70%。而2017年排名前十的信托项目利润总和为5122.13亿元,占比40.50%.由此来看,信托行业的头部企业在业务转型阶段的优势更明显。
2018年68家信托公司中有44家信托项目净利润较2017年出现下滑,其中外贸信托、华润信托、陕西国投的信托项目净利润减少绝对值位列前三,分别下滑492.67亿元、421.18亿元和412.41亿元;另外,2018年仅有23家信托公司信托项目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其中渤海信托、中诚信托和昆仑信托的增长绝对值最大,分别较2017年增加了92.73亿元、62.49亿元和60.09亿元。多数信托公司的的信托项目净利润的下滑,一方面反映了2018年信托资产余额下滑和增量信托资金增长乏力的情形,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宏观经济下行、部分信托项目风险暴露及证券投资、金融机构领域投资的投资亏损有关。但随着宏观经济及证券市场的回暖和信托业的转型升级进程的推进,信托项目净利润的下行趋势有望得到缓解。
四、信托业务的创新
行业发展面临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业务规模持续萎缩,创新业务的运作模式、盈利能力仍有待市场检验。2018年,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家族信托等充分发挥信托优势、回归信托本源的业务得到了持续发展,部分信托公司在聚焦领域取得了重新定位和竞争优势。转型升级成为行业共识,但多数公司的转型还是停留在理念上,真正落地的还是少数。在信托加强监管、回归本源的大趋势下,信托公司不得不直面挑战并开始主动拥抱变革,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未来一段时期内,资产证券化、财富管理、消费金融等业务或将站上行业风口,为行业转型带新机遇。
(1)家族信托
监管环境呼吁信托回归本源,我国家族财富快速积累,财富传承与管理需求增长井喷,家族信托发展空间广阔,成为信托公司转型发力重点。目前能够获得的12家布局家族信托较早的信托公司数据显示,2018年信托业家族信托存续规模达到994.44亿元,较2017年有大幅增加;超过30家信托开展家族信托业务,进军家族信托公司进一步增多。在监管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具有直接融资特点的资金信托和以受托管理为特点的服务信托成为新的方向,家族信托等产品地位愈加凸显。
作为各行业各类型高净值家庭,定制化家族信托产品越来越受亲睐,这也倒逼信托公司推出专业化的家族信托办公室及管理团队。截止2018年,68家信托公司均已成立财富中心,约20家信托公司推出家族信托办公室,积极提升品牌知名度。除了整体规模的翻倍,部分信托公司在家族信托上发力较大,规模50亿元以上的信托公司从5家增至8家,除了原有的建信信托、中信信托、长安信托、外贸信托和中航信托,新增山东信托、华能信托和上海信托,尤其山东信托2018年家族信托规模大增六成。慈善信托作为开展家族信托业务的重要突破点,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
但从家族信托现在的规模来看,以家族信托的领军者中信信托为例,2018 年,中信信托家族信托与保险金信托业务领跑全行业,服务客户数近 1,500 位,受托资产规模超过人民币180 亿元,其体量仍相对较小。全行业中存续规模达到20亿元的信托公司,在行业内已经属于领先,家族信托作为未来的蓝海,现阶段对于信托公司的影响力还有限,仅是一个未来潜在的利润点。
(2)资产证券化业务
信托公司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很快,作为发行机构,市场占有率已经过半,超过券商和基金子公司。68家信托公司中,有2/3以上都参与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行。资产证券化作为盘活存量资产、优化杆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的增加资产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丰富现有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是符合监管导向的重要业务之一。资产证券化业务对于信托公司来说,有望从创新型业务发展成常规业务,是信托公司的重要机遇和业务本源。
相比于其他金融机构,信托公司拥有相对独特的两大业务优势:一是依法规范彻底地实现了受托资产的隔离;二是信托公司可以依据客户需求灵活地运用好受托资产。信托公司作为CLO(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ABN(银行间市场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发行机构,2018年其市场占有率已经过半,超过券商和基金子公司,超过券商及基金子公司,居于首位。从发行机构来看,金谷信托、交银信托、上海信托和中信信托作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领军者之一,其业务规模均超1000亿元,在体量上已经对其业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行业内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在百亿以上的比比皆是。未来,信托公司不断提升资产池构建、产品结构设计、定价等能力,并积极向承销、投资等领域延伸,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望更上一层楼。
(3)慈善信托业务
创新慈善信托、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信托公司普遍共识。慈善信托具备信托财产独立、运行成本低等特征,可以发挥信托制度安排优势与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能力。慈善中国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10号,我国慈善信托共备案成立181例,慈善信托财产总规模达21.43亿元。其中,慈善信托财产规模在万元级别的有72单,占总数49.32%;百万级别有50单,占总数34.25%;千万级别和亿元级别分别为20单和4单。然而税收优惠、备案、专业度三大因素成为目前慈善信托面临的挑战,且与传统业务相比,慈善信托规模体量太小,暂时难以完全承担起信托公司转型的大任。
(4)资本市场业务
资本市场业务所包含的业务范围比较多且复杂,既包括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和未上市股权投资等投资类业务,又包括债券承销等业务。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对于结构化产品分级、资金来源的限制,以及净值化管理的要求,使得证券投资的资金通道业务受到较大影响,该类业务向主动管理方向转型成为必然,但信托公司与其他机构的竞争,主要是在投资能力和业绩上,而从专业经验、客户积累看,信托公司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尚不明显。目前证券市场环境并不乐观,该类业务对人员、系统、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现阶段仅有少量信托进行试水。
(5)消费金融业务
在资管新规驱动下,信托公司向主动型管理业务转型,纷纷向消费金融市场发力,与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线下小贷一同争抢市场份额。信托公司布局消费金融信托业务更具优势,可以通过消费信贷或者助贷业务获取盈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创造潜在收入以及改造升级公司整体盈利模式。信托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已经约有40家信托公司进入消费金融市场,信托业合计开展消费金融信托余额近3000亿元,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消费信贷或者助贷业务是消费信托的主流业务,有的信托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核心风控模型和系统,通过做大这块主流业务规模并获得盈利回报;也有一部分信托公司将其视为客户权益的拓展,用来增加客户粘性,从体量来看,规模和利润还比较小,属于创新业务的一部分。信托公司布局消费金融业务需要重视风控问题。而通过借助高科技,不仅可以提升金融服务业务风控水平,还有望提高产品与服务匹配效率以及客户体验。
(6)供应链金融
近两年供应链金融ABS发展迅速,尤其是过去的2018年。据统计,规模以上企业的应收账款近五年年均增幅近10%,到2020年国内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可达20万亿元。目前,已经有超过13家信托公司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就信托公司而言,信托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势在于其资金来源途径较广、业务模式灵活、且效率较高,能根据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为其设计产品并快速放款。目前信托公司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还止步于初级阶段。业务如何有序开展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作者: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
来源:用益信托网
往期回顾: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非无法确认,《用益研究》均在文章末尾备注了来源和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标注有错漏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在线客服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或与您共商解决,非常感谢!电话:0791-86217869
征稿启事:为了更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用益研究这个平台,促进业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学习,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服务,我们特长期面向社会诚征信托及相关领域的各类原创文章和报告,欢迎业内外的机构或个人来稿。
来稿请投:yanglee46@hotmail.com
合作:QQ476967306;微信号yanzhi_2046
用益研究
用益研究是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的微信平
台,作为一家国内外知名的金融资管行业
平台,我们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前端,准
确把握市场的动向和脉搏,为客户提供及
时全面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独立、客观的
分析评论,搭建最专业、最前沿的同业交
流平台。
我们的专业源于您的关注和需求!